《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一则深入人心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这则寓意深远的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哲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有石名曰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天帝。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解解析】:
此段记述了主人公愚公面对居住地被大山阻隔的问题时展现出的决心与毅力。“太行”、“王屋”,两座巍峨高山成为他生活中的巨大阻碍。尽管年纪已近九旬,但他并未因年龄或困难退缩,反而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坚韧精神的想法——挖掉这两座挡住去路的大山,并得到了家人及邻居的支持与协助。
妻子提出疑问,表达出对实现目标难度的认识以及现实问题(即如何处置挖掘出来的大量泥土石头),但愚公他们已经设想好了解决方案,将这些渣土运送至遥远的渤海边上处理。即便如此艰辛,连七八岁的孩子都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中,历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才往返一次。
最终,这份坚定不屈的精神感动天地,上帝派两位大力士把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挪走,解决了困扰他们的难题。
【现代汉语译文】:
坐落在冀州南部、黄河北岸附近的太行和王屋两大山脉宽广绵延数百里,高达数万里。一位名叫愚公的老翁,虽已接近90岁高龄,仍坚持生活在群山环绕之地。他对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带来的种种麻烦深以为苦,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打算带领大家全力以赴开凿山路,打通通往豫南的道路,直达汉水南边,你们觉得怎么样?" 家人们纷纷表示赞同。然而他的老伴对此表示担忧,“凭你的力气尚不足以移动一个小山坡,何况是这么巨大的太行、王屋呢? 再说了,那些从山上铲下来的土石又该如何安置?” 大家商议决定将其搬运到远在北方海域边缘的土地上去安放。随后,愚公立刻率领儿孙们以及几位能挑起重担的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作,用簸箕等简易工具一点点转运土壤岩石到了北海尽头。附近的一位寡妇的儿子虽然只有刚刚换牙的小孩年纪,也被这种精神所感染主动加入进来帮忙。经过一年四季轮转的努力奋斗后,才能回返家中一趟。
掌管河流的神仙听说此事后感到惊异并担心愚公永不停息的行为会影响到自然秩序,因此上报给了天庭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受到深深触动的玉帝下令派遣两个巨灵仙童背走了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到了东北方向,另一座移到了西南地区。从此以后,位于黄河以南直至汉江流域的地方再也没有崇山峻岭阻挡人们的道路了。
总结而言,《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和困境,只要具备坚毅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厄,达成预定的目标。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了顺应自然规律并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今天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最新文章
-
-
经典诗词:怒斥小人之佳句集锦
浏览: 6328
-
“日光倾城,温暖如诗——品读那些赞美阳光的经典古诗词”
浏览: 9522
-
弼政之功 殁世不忘 文言文翻译
浏览: 9682
-
诗歌的本质与定义
浏览: 8388
-
端正书写,探索古典之美——深度解读古代文学名篇佳作
浏览: 10152
-
李寄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对照
浏览: 977
-
汉书全书文言文翻译
浏览: 1913
-
李白《山中问答》全诗译文与解析
浏览: 5629
-
《信仰》歌词所蕴含的爱情与信念深度解析
浏览: 2232
-
红海滩诗意描绘——精选古体诗及现代佳作欣赏
浏览: 8097
- 热点推荐
-
-
脸谱诗篇——从古典韵味到国粹艺术魅力的展现
浏览: 10247
-
兄弟的诗句
浏览: 10225
-
形容难以抉择的古诗名句集锦
浏览: 10178
-
端正书写,探索古典之美——深度解读古代文学名篇佳作
浏览: 10152
-
霸气的古诗词:巾帼不让须眉,尽显女子英姿飒爽
浏览: 10130
-
王维《辛夷坞》 - 古诗全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浏览: 10101
-
中华魂主题的经典诗词及名句集萃
浏览: 10034
-
伍子胥 - 文言文选读及解析
浏览: 10021
-
古文“滋基”之意涵与解读
浏览: 9963
-
精选伤感古风诗词配图,唯美演绎古典哀愁意境
浏览: 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