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诗词

修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含义及例句翻译

更新: 2025-04-05 09:03:47   人气:5120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修”字是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泛的词汇,其词义演变与拓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它既可作为动词描绘行为动作,又可以作形容词表达品质状态,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修”的原初涵意是“修饰”,也就是对事物进行整理和美化的行为过程,《说文解字》曰:“修,饰也。”例如《诗经·卫风·淇奥》中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的“磋”、“琢”、“磨”就是一种精心修为的过程,即所谓的“修身”。

其次,“修”也有修理维护的意思,比如维修建筑或器物。“缮甲兵而修卒乘兮,以戒不虞。”(出自屈原《九章·哀郢》)这句话就形象地表达了整治兵器装备并整训士兵以防意外之事的发生之意。

再者,"修"又有建设构筑之含义,常用于描述营造工程或者编写著作等活动。如《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晋侯将伐齐..使郤克告于周,请师焉…书曰:'修复旧好' " ,此处的“修复”即是重新建立友好关系的政治行动;另外还有杜甫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高千尺”是对树木生长状况的理想追求,暗含了培植修剪使其成长壮大的寓意。

此外,“修”还被用来表示道德修养的高度和完善程度。孔子提出的儒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其中包含了通过不断自我反省修炼品德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行”。同时在诸多古籍文献里,诸如“德行淳厚谓之美修”这样的表述,则直接用“美修”来形容一个人品性美好且修养深厚的状态。

总结而言,“修”这一词语不仅涵盖了物理层面的具体操作活动——装饰、修补以及建造等,并进一步延伸至抽象的精神世界——个人品格的锤炼和社会秩序的维系等多个维度,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修”一字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诠释,我们可以更深刻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实践和个人提升全面而又细致入微的关注及其独特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