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诗词

带“博”字的经典古诗文汇总

更新: 2025-04-14 01:55:52   人气:7340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中,“博”一字以其深远广袤之意,被诸多诗人墨客巧妙地融入诗词歌赋之中。它既表达了学问之广大、胸襟之开阔,又象征着人生境界与智慧的高度。“博”的意蕴在众多传世佳作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在杜甫《望岳》一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描绘登临泰山极巅所见之广阔景象,展现了作者胸怀壮志、学识渊博的理想追求和豪情壮志。此处虽未直接出现“博”字,但其内涵却深含了对知识海洋无边界的探索精神以及卓越见识所带来的豁达视野。

再看苏轼在其名篇《前赤壁賦》里的诗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其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到“博”字,然而通过对宇宙浩瀚和个人存在的对比描写,生动揭示出人生的短暂有限及世界万物的无穷奥秘,寓示了一种对于生活经验深厚积累后达到的人生哲学高度上的“大博”。

另外,《论语·卫灵公》中有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句以孔子一生学习进阶的过程为例,展示了一个学者由专注研习至通晓事理再到心灵宽广无所不容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学习之道——即需不断求索精进而终能洞悉世间万象的大智若愚般的宏大格局。

此外,韩愈在《师说》开篇就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所谓的 “博”,体现在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术修养上,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拓宽眼界,丰富内心的世界观体系。

总结而言,无论是古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是他们面对自然造化时体现出的谦逊敬畏之心;无论是在治学问道过程中的坚韧毅力,抑或是教育传承职责下的无私奉献情怀……这些都深深蕴含并彰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博”这一汉字的独特魅力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核。透过这些经典古诗文中闪烁的光芒,我们得以窥探古人崇高的理想人格风范,体验那千年文化积淀下流淌至今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