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言文

不食嗟来之食 - 文言文原文、翻译及解析

更新: 2025-07-30 19:00:59   人气:339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不食嗟来之食"是一个深入人心的道德故事和格言。这个成语源自《礼记·檀弓下》一章中的记载,并以其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人对于尊严与人格独立的高度崇尚。

首先让我们详述一下“不食嗟来之食”的原文字句以及其背景内容:

据古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大饥荒,有一士人饿得奄奄一息倒在一户富人家门口。那家主人吩咐仆役对他说:“嗟!尔食。”这句话在当时含有明显的轻蔑意味,就如同现在说,“喂,你快来吃吧!”那位饥饿却有骨气的士人听后拒绝接受这带有侮辱性质的食物援助,他回应道:“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意思是:我正是因为不愿忍受这种被施舍并受辱的生活方式才沦落到如此地步。

接下来是该短语的具体翻译及其现代含义解读:

“不食嗟来之食”直译为英语即"Don't accept food given with contempt." 在现代社会伦理观念里,它寓意着人们应该保持自尊心,即使面临困境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迎合他人傲慢或居高临下的援手。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人的精神自主性和自我价值维护的重要性。

深入理解这一寓言,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之中,每个人都应当珍视自身的尊严与权益,不应因为生存的压力而妥协于对他人的卑躬屈膝或者丧失个人节操。此等行为准则不仅适用于个体修身立命的原则坚守上,亦可推广至国家民族之间交往互动时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待遇上。

综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始终秉持这样一种坚韧而不失尊严的精神风貌。“不食嗟来之食”,作为一句流传千年的警世恒言,既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继承弘扬,也是对我们当代社会成员如何面对生活挑战、坚持品格修养的一份厚重寄望。尽管时代变迁,但这份关于人性光辉的理想追求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