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尤其以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且涵义丰富。其语境变化多端,从谦辞、动词到形容词皆有涵盖,并由此衍生出诸多精妙的表达方式。
首先,“窃”的基本字面意思是偷偷地拿取或偷盗,《左传·宣公十四年》中有云:“阍者启门而入,则县犬于廷;臣惧不免,遂窃宝玉奔楚。”这里的“窃”,即指私自盗窃宝物的行为。
其次,“窃”也可作为一种自谦之词来运用,表示自己的言论或者行为可能有所冒犯或是不够妥当,如《论语·颜渊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悦)。’弟子间问孔鲤,孔子对曰:'汝闻君子乎?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矣!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得也。至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夫稀言之人,实行焉耳矣。故谓之"秘事毋泄",则必以其所能勉其所不能;是故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是以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斯所谓"窃比为周室宗庙山林川泽之鼠"者也。'"其中“窃比为……”即是借“窃”表露出孔子对于自己比拟之事并不敢确定但又深思熟虑的态度。
再进一步看,“窃以为”、“窃恐”等则是古代士人在表述个人观点时常用的客气话头,用来婉转地道出自我的观点和忧虑。例如宋濂在其《送东阳马生序》里写道:“窃叹先生盛德至善......”。此句中的“窃叹”就是作者对自己的感叹之情进行了适度的低调处理,彰显了古人的内敛与含蓄之美。
此外,“窃喜”、“窃笑”这类词语,则带有私下欢喜或暗自发笑之意,反映出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波动,比如明朝张溥所著《五人墓碑记》载:"观其姓名,已可愕然,迨询其实迹,益足发一大噱,余乃窃欣童稚尚能知爱敬如此。”
总结而言,“窃”一字在古典汉语尤其是文言文中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既承载了一种谨慎自律的社会交往态度,也是古人细腻情感世界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生动展示了中华语言文化的深厚内涵及美学魅力所在。
下一篇:嫦娥奔月文言文详解与鉴赏
- 最新文章
-
-
黄河赋——滔滔巨川与华夏文明赞歌
浏览: 2053
-
郑人买履 - 文言文详解:原文、翻译、注释及寓意
浏览: 5752
-
荷花之药食价值及其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应用
浏览: 7616
-
古典文言文重要代表作列表
浏览: 2434
-
仿作《核舟记》——精微工艺再现古典魅力
浏览: 9760
-
荀子《劝学》原文与注释解析
浏览: 6812
-
窃在文言文中的多种含义及其用法举例详解
浏览: 1838
-
古代文献中“猎”的含义及其应用举例
浏览: 1228
-
文言文中如何表达“叹气”之意及其相关词汇与例句
浏览: 4627
-
“死”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表达及其文化含义探究
浏览: 6567
- 热点推荐
-
-
文言文中表示“地方”的词汇总结
浏览: 10249
-
文言文中描绘雨的经典诗句与佳句集锦
浏览: 10200
-
隋书·长孙平传 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浏览: 10194
-
《明史·张鹏传》文言文阅读与答案详解
浏览: 10180
-
荆茅文言文原文与翻译赏析
浏览: 10133
-
张镒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详解
浏览: 10109
-
我的父亲——家严传略 文言撰写
浏览: 10068
-
头颅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及含义
浏览: 10046
-
建的文言文解释与用法举例
浏览: 10018
-
文言文字典 - 在线查询与解析古汉语词汇
浏览: 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