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言文

自相矛盾 - 文言文翻译及故事解析

更新: 2025-03-28 03:44:40   人气:6043
在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中,"自相矛盾”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源自《韩非子·难一》。这不仅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逻辑辩证法。

“昔有鬻矛与盾者”,说的是从前有个商贩同时售卖他的矛(一种锐利无比用于刺击的兵器)和盾牌(用以防御、抵挡攻击)。他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对围观的人群大声宣扬:“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说,我的盾非常坚固牢靠,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穿透它;紧接着又夸耀其矛道,“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即:我手中的矛极为锋利,任何物体都无法阻挡它的穿刺。

然而,在人群之中有人发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拿你的矛去戳你那无坚不摧的盾会怎样?这个提问揭示了商人言论中的核心悖论——倘若盾真的无法被任何事物所穿透,则矛也无法将其贯穿;反之若矛真可洞悉一切,那么连自家号称无敌于世的盾也会在其面前失去效用。这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现象,无论从实际操作还是理论上都陷入了前后抵牾的地步。

该典故以其精炼的语言结构以及深入浅出的道理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论证或表述观点时必须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不能自我否定或者存在明显的逻辑冲突。否则就将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丧失说服力甚至引发他人对其论述真实性的质疑。

此篇富含智慧的经典文言小品,在流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启示后人审慎思考问题,严谨表达意见,对于构建合理有序的社会交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剖析“自相矛盾”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道德教育素材,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所在,更能在其中汲取宝贵的思辨精神养料,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类似谬误的发生,实现认知上的升华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