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言文

文言文中“谩”的含义与用法详解

更新: 2025-03-28 01:39:24   人气:7944
在古汉语中,“谩”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用途,其深邃之意境往往寓含着古人对于生活、情感以及道德观念的独特理解。"谩"一字最早见于甲骨卜辞之中,在长期的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从基本释义来看,“谩”有虚妄不实、欺骗之义,《说文解字》载:“谩,欺也。”例如《汉书·王莽传》中有记载:"初,莽以符命自立,讫於亡败,皆推讬依托,诈伪恣睢,终无真实,世谓之一‘谩’焉。”此处即形象揭示了王莽利用虚假言论获取权位的事实,生动体现了“谩”所蕴含的欺诈性特征。

其次,“谩”又有轻慢、亵渎的意思。“谩骂”,便是指肆意侮辱他人或随意诋毁神明的行为,如唐杜甫诗句中的“世人共谩汝,我独怜才全”。这里的“谩”,表达出对世俗偏见的不屑一顾及对人才价值的高度尊重之情。

再者,“谩”还引申为徒劳无效或者空泛而谈的意义。宋朝苏轼在其诗词作品《临江仙·夜归临皋》里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此生都是江南客,人间万事转头空,一笑都付与东风。”其中流露出的人生哲理,借用“谩”这一词汇传达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与命运难以捉摸的特点:一切努力看似可能只是枉然一场(“人间万事转头空”),但即便如此仍要笑看风云变幻(“一笑都付与东风”)。

此外,“谩”还可以表示敷衍应付的态度,比如古代官场交际时常见的行为 —— “漫不经心地对待职责,做事马虎草率”,这便可以用“谩事”来形容;又或是人在面对困境挑战时常有的消极情绪状态也可称作是“聊以塞责”。

综述所述,“谩”这个汉字承载的情感色彩丰富多样,它不仅反映了一种负面的社会现象——谎言欺骗,同时也描绘了人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困难时的心态变化及其超越态度,并且深入到个体内心世界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伦理规范的认知层面。通过研读古典文献中有关“谩”的运用实例,我们不仅能领略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更能洞察当时社会文化风貌乃至人性百态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