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言文

纵在文言文中的多种含义及其例句展示

更新: 2025-03-11 18:56:47   人气:1142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文言文中,“纵”一字蕴含了丰富的语义,它既可作为动词、形容词使用,又可在不同上下文中展现其独特的意境和内涵。下面将详细解读“纵”的多重意蕴,并辅以相关例句进行阐释。

首先,在最常见的用法中,“纵”字作为空间的延伸与放开之意时,常被用来描绘方向或范围的状态。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云:“于是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及征调材官、骑士,凡数十万,号称百万之众,遮山掩谷,直指临洮。”其中"遮山掩谷,直指临洮"即形象地运用“纵”,表达出军队浩荡前行的空间态势以及所向披靡的决心。

其次,“纵”也有放任、听凭的意思,多用于对行为或者情绪不加以约束的情况描述。如《庄子·逍遥游》载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無縱尔情欲"便是告诫人们要超脱物外,不受欲望驱使,体现了道家清心寡慾的人生哲学。

再进一步引申,“纵”还可以表示时间上的延续或推移,通常译为“即使……也”。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篇《月夜忆舍弟》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其中“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尽管此处并未直接出现“纵”字,但诗意之中暗含着一种时空交错的情感张力,即便岁月流转(纵),兄弟之情犹深沉真挚。

另外,“纵”还可用作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但是…”、“即使...却…”等转折关系连接前后分句,显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譬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注解四书中提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里虽没有明确写出“纵然世人不解吾志,亦不能减损半点我对大道追求的热情”。

总结而言,“纵”这一汉字于古籍文献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揭示出了古人对于空间、时间和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思考。通过理解并掌握这些丰富多元的意义应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