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名”,作为一个基本的词汇,其内涵丰富且多元。"名"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形似一个人正面站立、头上戴有标志性装饰物的形象,象征着人之为人的独特标识和身份地位。
一、“名”的本义
在古汉语尤其是文言文中,“名”最基本的意义是指代事物或人物特有的称谓或者称号,《说文解字》曰:“名,自命也。”即指每个人出生后被赋予的那个特定的名字,用来区别个体间的差异性。如《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有云:"正名乎?……必也使无讼乎!" 这里的“名”就是特指的是社会角色及相应的伦理规范所对应的名称。
二、“名”的引申含义
1. 名声:除了作为个人专属之称外,在许多情况下,"名"还用于表示名声威望和社会评价等抽象概念。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曾豪情万丈地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里的“知”即是通过威名显赫而被人知晓的意思。
2. 确定性和规定性:有时,“名”也被用以表达确定某事性质及其归属关系的概念。比如《墨子·经上篇》提到:"故买无贵贱,是以名义分(辨)焉矣",此处的“名”则是对于商品价格属性的一种明确界定与区分。
3. 法律条规和制度命名:此外,“名”还可以延伸至规章制度的具体条款或者说法律规定的具体项目,反映某种法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如同《汉书·刑法志》所述:“凡断狱罪法皆当依令典正文,有名例禁制,则从事;无法令唯有故事者从故事。”
三、“名”的实际运用案例
譬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里写道:“那黛玉虽不曾读过多少书,却有一肚子文章诗词胆识,只因不肯轻易作诗写字,所以大家以为他不过有些小才微善而已,并不知他的真面目是何等人氏。今儿听宝玉这一番话,便觉得比往日不同了,又加上贾母素昔疼爱倒象自己的孙女一般,因此把黛玉这个'名’越发叫响亮起来。”这里充分展示了“名”不仅代表了一个名字本身的传播广度以及背后蕴含的社会声誉和个人影响力的变化过程。
综上可见,“名”在文言文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意蕴,它既是个体生命的基本标志,也是衡量道德品质高低、才能大小甚至权势强弱的重要尺度,更是透视当时社会风尚变迁的一面镜子。通过对“名”深入解读与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其独特的价值观体系。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那棵树
下一篇:杂说一(韩愈)全文翻译与解析
- 最新文章
-
-
黄河赋——滔滔巨川与华夏文明赞歌
浏览: 2060
-
郑人买履 - 文言文详解:原文、翻译、注释及寓意
浏览: 5755
-
荷花之药食价值及其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应用
浏览: 7622
-
古典文言文重要代表作列表
浏览: 2438
-
仿作《核舟记》——精微工艺再现古典魅力
浏览: 9764
-
荀子《劝学》原文与注释解析
浏览: 6817
-
窃在文言文中的多种含义及其用法举例详解
浏览: 1843
-
古代文献中“猎”的含义及其应用举例
浏览: 1231
-
文言文中如何表达“叹气”之意及其相关词汇与例句
浏览: 4631
-
“死”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表达及其文化含义探究
浏览: 6569
- 热点推荐
-
-
文言文中表示“地方”的词汇总结
浏览: 10251
-
文言文中描绘雨的经典诗句与佳句集锦
浏览: 10204
-
隋书·长孙平传 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浏览: 10196
-
《明史·张鹏传》文言文阅读与答案详解
浏览: 10183
-
荆茅文言文原文与翻译赏析
浏览: 10135
-
张镒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详解
浏览: 10109
-
我的父亲——家严传略 文言撰写
浏览: 10072
-
头颅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及含义
浏览: 10048
-
建的文言文解释与用法举例
浏览: 10022
-
文言文字典 - 在线查询与解析古汉语词汇
浏览: 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