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言文

攘在文言文中之意及其用法举例详解

更新: 2025-04-17 20:24:51   人气:2528
“攘”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含义丰富且生动的动词,其基本释义为排除、驱逐以及窃取等多重意义。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阐述"攘"之内涵,并通过具体例句来展示它的实际应用。

首先,“攘”的一个核心意思是排斥或抵御外来的侵犯或者压力,《左传·宣公十一年》中有记载:“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师于河上以救郑,军至敖仓而还,曰:‘隘而不列,乃至于此,吾知所以败也矣。若遇敌於潢池之上,必获大捷焉;不然,则出营侵陵我墉垣者乎!余令先具畚挶,缮完郛郭,备御戎马,固守勿战,俟彼自弊,然后可以攘患’。”这里的“攘患”,即指消除祸害,抗拒外来侵略的意思。

其次,“攘”还有夺取、偷盗的意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的“攘鸡豚狗彘之不饲,毋失其时,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此处的“攘”就是擅自拿走别人家饲养的小动物,具有贬抑性的盗窃意涵。

再进一步来看《汉书·霍光金日䃅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左右欲召诸禁兵,光瞋目按剑曰:'吏士敢复妄言,便刺腹杀之!'繇是不敢复言,朝廷肃然安定,旬月之间,远近驰名,威震海内。世谓'麒麟楦',以其能攘夷狄,安国家也”。其中“攘夷狄”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抵抗和征服外部蛮族的力量与决心。

此外,"攘除奸凶"也是常见的古文表达方式,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著名的《前出师表》中写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里的“攘除”则是清除消灭恶势力的具体行动,体现了积极主动除去社会弊端的决心。

总结而言,无论是对外防御还是对内的整饬秩序,或是对于道德规范下的行为约束,“攘”这个汉字都在古典文献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现了古人面对内外冲突挑战之时的责任担当及智慧策略。通过对“攘”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能洞察到古人的价值观和社会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人文启示。